婴幼儿保健

网站首页 > 婴幼儿保健 > 医教结合

【全国爱耳日】家长如何正确保护儿童的听力?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21-05-10
 2021年3月3日,全国第22次爱耳日,今年的爱耳日主题是:人人获得听力保健--筛查、 康复、沟通。 金融街惠泽幼儿园(前门园)结合爱耳日主题开展了教育教学活动,让孩子们认识耳朵并懂得保护耳朵。
\

据世卫组织发布的统计公报:在全球大约有3.6亿人患有的残疾性听力损失中,成人数量就为3.28亿,占总数的91.1%;儿童数量为3200万,占总数的8.9%。儿童期是听觉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,听力残疾导致儿童言语发育障碍并影响其情感,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,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。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和康复训练,能使绝大多数听力残疾儿童显著改善功能,与健听儿童一样上学、就业,回归社会。

认识耳朵
耳朵是每个人体的重要器官,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耳朵、保护自己的耳朵。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:外耳、中耳、内耳。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,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。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-锥骨、镫骨和钻骨上相震动,将声音传到内耳。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,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,从那儿声音的信息就传到大脑。
\

如何保护儿童的听力
1避免噪声污染  儿童听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,太大的声音刺激会损伤稚嫩的听觉器官。高音量快节奏的音乐,会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痉挛,供血减少,从而使听力下降,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。应尽量少带儿童到歌舞厅等娱乐场所,家庭影院中的音响音量也应适当控制。不要让小孩模仿大人戴耳机听收录音,这很容易导致听力受损。
2避免噪声污染  儿童听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,太大的声音刺激会损伤稚嫩的听觉器官。高音量快节奏的音乐,会导致内耳的微细血管痉挛,供血减少,从而使听力下降,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。应尽量少带儿童到歌舞厅等娱乐场所,家庭影院中的音响音量也应适当控制。不要让小孩模仿大人戴耳机听收录音,这很容易导致听力受损。
3、防止外耳及中耳的污染    中耳腔内有一条通往鼻咽部的细管称咽鼓管。儿童的咽鼓管比较短、宽且直,呈水平位。感冒等一些疾病引起的鼻咽部分泌物增多,细菌便很容易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。此外,在给孩子淋浴、洗头或带孩子游泳时,千万不要让污水进入耳内;同时应避免孩子在躺着时眼泪流进耳道,以免感染。
 
4、积极防治传染病 麻疹、流脑、乙脑等都可能损伤听觉器官,造成听力障碍。因此,要按时接种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苗,积极防治各种急性传染病。如果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传染病,应特别注意保持患儿口腔、鼻腔和咽部的清洁,以防细菌蔓延感染到中耳。小儿患急、慢性中耳炎时,更要及时、彻底治疗,以免留下后患。
 
5、警惕药物致聋  聋哑症是感音性耳聋中最严重者,而感音性耳聋很多是药物中毒造成的。因此,病孩应尽可能不用链霉素、庆大霉素、卡那霉素、利尿剂、抗疟药等药物,因为这些药物对内耳有毒副作用,一些药物还可发生变态反应。
 
6、不要经常掏耳朵  经常掏耳朵,不小心就容易碰破外耳道,导致外耳发炎甚至会穿孔而影响听力。家长不要频繁给孩子掏耳朵,在需要时,最好用棉棍沾上一些酒精,轻轻经在外道转动。不用指甲、尖锐的东西掏耳朵,另外也不要形成频繁挖耳的习惯。一般来说,一周左右一次足矣。如长时间不掏耳朵,也可能形成耳耵聍栓塞,应到及时去医院用专用器械取出。

听力防护应从娃娃抓起,注重婴幼儿、儿童及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听力保护,科学预防和干预,将耳聋“防患于未然”。
\
预约参观

赶快预约参观吧!